郭茂倩在《乐府诗集》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中对《胡笳十八拍》出处作了如下著录:
唐刘商《胡笳曲序》曰:“蔡文姬善琴,能为《离鸾别鹤之操》。胡虏犯中原,为胡人所掠,入番为王后,王甚重之。武帝与邕有旧,敕大将军赎以归汉。胡人思慕文姬,乃卷芦叶为吹笳,奏哀怨之音。后董生(今世有人误以董生为董祀,实为唐董庭兰者)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,今之《胡笳弄》是也。”《琴集》曰:“大胡笳十八拍,小胡笳十九拍,并蔡琰作。”按蔡翼《琴曲》有大小胡笳十八拍。沈辽集世名流家声小胡笳,又有契声一拍,共十九拍,谓之祝家声。祝氏不详何代人,李良辅《广陵止息谱序》曰:“契者,明会合之至理,殷勤之馀也。”李肇《国史补》曰:“唐有董庭兰,善沈声、祝声,盖大小胡笳云。”(原文录《胡笳十八拍》略)
《胡笳十八拍》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,由琴伴唱。“拍”在突厥语中即为“首”,起“胡笳”之名,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。琴歌,有词有曲,边弹边唱,诗词感情真挚,意境深邃。歌词分为十八段,内容大体与二首《悲愤诗》相同。
《胡笳十八拍》乐曲是否和诗词是同时创作出来的,目前还无从考证。但从形式到内容,两者的关系很密切。同一题材的琴曲始自唐代,即前文介绍过的《大胡笳》和《小胡笳》,南唐蔡翼创作过《小胡笳十九拍》,北宋琴曲曲目中出现了《别胡儿》《忆胡儿》,但直到郭茂倩编《乐府诗集》才首次看到有关琴曲《胡笳十八拍》的记载。流传至今的《胡笳十八拍》,应属后者。
郭沫若创作《蔡文姬》时已67岁,他否定了历代有关《胡笳十八拍》由来的说法,断言“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,那种不羁而雄浑的气魄,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抑的悲愤,绞肠滴血般的痛苦,决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”。并据此推断满怀激情成功地创作了《蔡文姬》剧本。该剧承袭了其历史剧一贯的艺术风格——浪漫的主情主义。全剧诗情洋溢,无处不渗透着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。特别是以《胡笳十八拍》全曲贯串始终,极有效地渲染了抒情氛围,烘托了舞台上人物的思想感情。
史书中有关蔡文姬的记载不多,内容大概是:蔡琰字文姬(生卒年不详),陈留圉(今河南杞县)人。建安时期的女诗人。她是蔡邕的女儿,博学有才,通音律。初嫁卫氏,夫亡无子,归宁于家。兵乱中被虏,被胡兵辗转掳入南匈奴。身陷南匈奴十二年,生二子。后曹操遣使将她赎还,重嫁同郡董祀。今传《悲愤诗》二篇。
《悲愤诗》(其一)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。全诗一百零八句,计五百四十字,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,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,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。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控诉;字字是血,句句是泪。蔡文姬的名字和她所创造的悲剧形象,伴随着她的那两首《悲愤诗》,已不可磨灭地留存在中国诗歌史中。
令人不解的是,和蔡文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陈寿在撰写《三国志》时,没有关于蔡文姬的记述,直到二百余年后,南朝刘宋时期范晔编撰《后汉书》时,才将蔡琰事迹撰录于《列女传·董祀妻传》中。而千百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且对其出处争论不休的《胡笳十八拍》,却是到了宋朝之后才开始传颂的。值得注意的是《后汉书》著者赞曰:“端操有踪,幽闲有容。区明风烈,昭我管彤”。其意说的是:“妇人之正其节操有踪夡可纪者,及幽都闲婉有礼容者,区别其遗风余烈,以明女史之所记也”。并以此论将蔡文姬小传著录于《列女传》,并冠名曰《董祀妻传》。而被誉为列女的传主蔡文姬的《悲愤诗》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暇想的空间,其不幸的三次婚姻和人生遭遇也成为后人歌赋戏剧故事创作之源。
历代学术界一致公认《悲愤诗》二首出自蔡文姬无误。因此,《悲愤诗》当为千百年来一切有关蔡文姬传说创作之源泉。至于《胡笳十八拍》是否是蔡文姬所作,及其身世之究竟已不重要,一位中国古代杰出才女蔡文姬的故事与其重情义、敢担当、德才兼具的美丽形象早已深入人心。
转自微信公众号:善本古籍
还可以读
版权声明
本篇文章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,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,为传播而发,如有侵权,请联系后台,会第一时间删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💡 关键要点
郭茂倩在《乐府诗集》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中对《胡笳十八拍》出处作了如下著录: 唐刘商《胡笳曲序》曰:“蔡文姬善琴,能为《离鸾别鹤之